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政策解读
索引号: 330803/2021-555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2-02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有效性: 有效
统一编号:
  • 信息索引号:

    330803/2021-55503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2021-12-02

  •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 有效性:

    有效

  • 统一编号:

十问详解教育部“双减”政策
发布日期:2021-12-02 15:09 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浏览次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的“双减”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1: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校内辅导主要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减少学生学业负担;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学生负担过重和家长经济负担过重。


问2:“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


问3:“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具体目标: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问4: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答:减少学生作业总量,特别要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的问题;提高作业的质量,杜绝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无效作业和机械作业。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和严禁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问5: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答: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问6:如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答: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规范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于非学科类要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五是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学科类培训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当地政府制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


问7:如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降低考试压力,学校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在职教师,一经发现,坚决吊销办学许可证。


问8:家长和社会如何配合做好“双减”工作?


答:要发挥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学校和社会团体利用各种资源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问9:为什么选取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先行先试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工作,可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后期在全国逐步推广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试点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一是解决线上下线校外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全面排查、重新审核登记。二是探索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入课后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


问10:如何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答: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各方合作才能保障各项措施切实落地。


编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