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803-026/2022-70379 | 组配分类: | 其他业务信息 |
---|---|---|---|
发布机构: | 区经信局(商务局) | 发文日期: | 2022-05-3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编者按: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政策持续聚焦、护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站在“聚光灯”下,企业不断迎来利好、坚持竞逐上游。作为中小企业大省的浙江,多年来始终坚持探索与创新——如何加快企业培育的步伐,保持浙江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的先发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浙江在该领域内全国“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如何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驱动、多措并举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做精做强?随着近日《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这些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日,“浙江经信”微信公众号以圆桌会形式,围绕“如何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探讨。
圆桌会嘉宾
应云进 省经信厅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李 平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国际商业管理学李达三首席教授
虞振勇 温州华邦安全封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 丹 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记者
Q1截至2021年底,浙江已有470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省培育出这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应云进:浙江中小企业总数超30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浙江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94家(去重后),其中国家“小巨人”企业470家,占全国总数的9.9%;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8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5家,这些企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专”注主业,市场占有率高。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成立年限都相对较长,深耕各自行业超10年的企业占比达75.6%,时间最长的已有40年,这些经历过周期的企业,发展更稳健、更专注、更有韧性,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穿越周期的力量。在市场占有率方面,80%左右的“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在全省细分领域排名首位,85%以上的企业至少为三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二是“精”耕细作,质量效益好。凭借精细化管理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始终保持良好成长性,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2021年,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5%、9.2%,平均利润率(12.8%)是全省规上工业平均利润率(7.4%)的1.7倍。
三是“特”色发展,行业集中度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工业“四基”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填补市场空白,在红海中开辟出一片新蓝海。如浙江金火科技实业公司瞄准我国数控机床行业薄弱环节,研发机床切削过程平面加工技术,近年来销售收入逆势增长,平均增长40%。
四是创“新”引领,核心竞争力强。多年来,“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产业链基础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核心竞争优势突出。2021年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费用96.3亿元,同比增长27.8 %;研发投入占比是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值的两倍左右。如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公司致力于高端芯片的研究,研发强度高达13.5%,拥有发明专利上千余项。
Q2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我省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应云进: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把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省经信厅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扶持政策引导。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二是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小升规”“放水养鱼”“雏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每年制订并分解下达全省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目标任务,构建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夯实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构建协同培育机制。省级层面加强横向协同,如省科技厅对全省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基本条件筛选出2000多家企业进行协同培育;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省市县加强纵向联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对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奖励100万元;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将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列为重点表彰对象,企业家的荣誉感自豪感持续提升。
2021年,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79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5万家;累计培育“隐形冠军”企业28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49家,均列全国第一,争取到中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4.2亿元。
Q3 近日,浙江省新出台《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次新出台文件有哪些重点与亮点?
应云进:《若干意见》在制订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和痛点难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较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重点培育和面上推进相结合。在标题设定上以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突破,引领带动全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指导性政策和办实事举措相结合。在政策框架上贯彻国家《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等文件精神,结合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研究提出政策举措。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立足浙江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际,结合国家《“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我省“十四五”的培育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若干意见》主要从创新、知识产权、人才、质量标准、政府采购、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融资、要素保障、公共服务等10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支持举措。
几个突出的亮点,比如创新政策,提出在全国执行国家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按2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标准给予奖补。比如知识产权政策。深化“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应用,探索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加速器,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预警、专利创造、布局导航、公共存证等服务。比如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中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向中小企业采购,比国家规定的高出10个百分点。
Q4浙江今后将如何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管齐下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李平:就政府而言,首先,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究;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加大产学研合作支持的力度,尤其是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基础应用研究是从基础科研到市场产品的转化,被人们形象地视为研发流程需要跨越的“死亡之谷”,这是中国科技研发体系亟需尽快补足的最大短板。
其次,要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也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培育引进高端人才;二是留住用好高端人才。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加大产学密切协同合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这是强化学以致用、产学互补的最佳方式之一。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小龙头的高端产业集群不仅仅是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聚集。在这一方面,欧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尤其是德国与荷兰在为高端人才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方面有最佳实践。
从企业侧层面来看,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产品应用;二是拓展国内外市场。在这个方面,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专精特新”企业(即“五基”领域的小龙头企业)需要与位处价值链下游的链主企业(即大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组建强有力的全价值链。“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优势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与其他互补性企业合作才能真正发挥独特优势。
其次,加大数字化赋能力度,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在这个方面,应该发挥行业产业大脑的作用,以产业大脑作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数据平台或数据中台,以吸引企业融入产业集群生态,并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集群内企业有必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以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彼此开展良性合作,例如合作研发、合作生产、合作营销等。
Q5从企业角度如何理解新出台的《若干意见》?后续将如何抓住政策契机,加快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虞振勇:近年来,受疫情波折反复影响,各国经济复苏面临重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略有下降但整体增长平稳,这得益于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与广大中小微企业一起“共克时艰”。这次省政府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创新、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要素保障等方面回应企业诉求,进一步鼓舞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也促使更多中小企业更加坚定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我们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讲,后续也会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布局、智能化生产等方面持续加强投入,争取更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2022年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5%,争取到2025年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也利用好我们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研发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优势,加强与相关高校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省市县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研发等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持续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每年投入到知识产权的费用不低于150万元,每年申报各类专利不少于5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能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三是持续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智能化生产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从而创造经济效益。2020年,我们投入了1500多万元对“超高频RFID智能封印”生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了30%,不良品率降低30%,运营成本降低32%,一线生产人员减少25%以上。今年,企业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打造一个“通信载波模块”智能化生产车间,后续还将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全面智能化。
Q6浙江如何能“长”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呢?
夏丹:一个普遍的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小企业发展得好的地方,经济都很好。好比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新发展阶段,如果说“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晋级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小企业面广量大的浙江,如何能“长”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呢?
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走访过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的成长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也很有借鉴意义。
嘉兴海盐的恒锋刀具,其创始人陈尔容这辈子没干过别的,从浙大机械系毕业后,50多年一直在琢磨刀量具。如今,恒锋生产的工业刀具,使中国用于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的许多关键切削工具再也不必依赖进口。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八顾茅庐”,终于打动了国际机器人研究基金会主席、从事智能控制研究40余年的斯坦福大学教授Oussama Khatib,并在美国硅谷成立由该教授领衔的研究中心。
无独有偶,北平机床(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虞荣平,用超过10年时间,终于成功将一位资深的德国机床工程师招致麾下。
而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明贤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0多年前偶然接到了一笔来自国际运动品牌安德玛的订单,公司全力以赴圆满交货后,却再也没有等到安德玛的下一笔订单。多方打听后得知,安德玛对供应商有一整套成体系的考量,经评估后,安德玛认为东进这笔订单做得好是侥幸,但其不能把宝押在东进的“侥幸”上。这件事深深刺激了陈明贤,从此之后他一门心思放在全方位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上。十年磨一剑,2021年东进再次迎来安德玛的新订单,双方开启了全新合作。
在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这样的故事道不尽说不完。专注且持续创新,是它们脱颖而出的密钥。
尤其当下,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困境之中。可逆风前行,穿越经济下行周期,最终靠的仍是企业内功。因此,希望广大中小企业心无旁骛专注主业、久久为功练好内功。
中小企业好,浙江经济才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越多,浙江经济才越强。它们的实践,也真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企业家精神就像鱼一样,水温合适,鱼就会游过来。浙江有着中小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但仍应继续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政府部门而言,切实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面对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局,期盼政府部门出台精准的纾困政策,帮助企业一起渡过难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