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教学传承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开展了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申报评审工作。经各地各单位推荐,并严格按照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研究确定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等24家单位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衢江区共有5家单位入选——衢江区中医院、衢江区实验小学、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衢江区全旺镇中心小学、衢江区双桥粉干有限公司。
衢江区中医院(杨继洲针灸医院)是浙西地区唯一一所以针灸特色为引领的专科医院,是中国(衢江)中医针灸传承创新试验区(孵化基地),医院名医荟萃,优势突出,拥有国家级针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传承工作站、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方剑乔专家工作站、施茵专家工作站和卵巢早衰工作室、高宏耳聋耳鸣专家工作室。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巾帼文明号”、“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医院先后开展举办杨继洲针灸传承班,开办“杨继洲针灸大讲堂”及“针灸大师课程班”,传授杨继洲针刺手法。开展针灸文献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完成《针灸大成校释》第三版的修订及《灵枢经》的研究。多次举办杨继洲《针灸大成》经典学术提炼及临床新应用的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多次举办世界针灸周、针灸减肥大赛及康养大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使茶灯戏项目得到传承,衢江区实验小学成立了茶灯戏工作坊,配备了音响、投影仪、服装道具等,扎实开展多项活动。学校以金庆一、刘敏老师在举村支教的过程中曾深入了解并学习茶灯戏的特殊经历为契机,组建“茶灯戏”社团。尽最大的努力将衢江区地方戏曲传承,并设计了《茶灯古韵》校本教材。2017年茶灯戏《绣花鞋》参加了衢江区少儿春晚演出;2018年茶灯戏社团送戏进社区、养老院;2019年茶灯戏《开茶园》荣获衢州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2020年茶灯戏工作坊荣获衢州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2021年“茶灯古韵”课程被评为衢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等。
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根据学校与农村的实际,开展经济有效和有特色的剪纸活动,且邀请当地民间资深的剪纸艺术人士担任课外指导。汲取传统典藏的精髓,结合现代美术设计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学校形成以剪纸为主的农村艺术特色实践课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如今,已有原创剪纸400多幅,编写适合本校小学生使用的剪纸教材6册,教材共分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安排了10项内容,15课时,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剪纸的基础技法。
衢江区全旺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45年,坐落于风光秀丽、素有“皇后故里 状元之乡”之称的全旺镇。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区、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挖掘和发扬围棋、环保、陶瓷、板龙等方面的乡土文化资源,基本形成了以“旺仔”文化的办学特色。学校还发挥了全旺小学独特的乡土文化优势,助推学校育人工作,成为了学校育人文化的特色。长期开展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乡土文化教育,在校园显著位置有全旺山水、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图片介绍,校本乡土教材《七彩生活》《旺仔小导游》《旺仔陶艺》《旺仔板龙》成为一个乡土系列。近几年内学校传承非遗物质文化显著,除了每周拓展课上的理论学习及每月的正常训练外,旺仔板龙队的“小旺仔们”每学期都参加校园各项活动,还多次参加家乡举办的民俗特色文化活动。2022年正月,旺仔板龙与全旺大板龙合力庆元宵,舞上浙江卫视《多彩活动庆元宵》。旺仔板龙课程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龙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新、诚信和谐的精神也浸润着校园。
对双桥人来说,粉干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儿时的点滴记忆,是长达600年的古老传承,也是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双桥粉干制作技艺源于明朝,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古法制粉技艺因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一度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2018年起,为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双桥乡打造粉干记忆馆,复刻水碓、石磨、木榨等传统工具,恢复传承已停滞45年的古法粉干制作技艺。2020年,村里建成了集党员教育、非遗传承、粉干制作、乡愁记忆、技能培训等于一体的双桥粉干记忆馆暨彩韵双桥乡村振兴讲堂,由非遗技艺传承人舒雪良和6名老手艺人,传播双桥粉干文化,传授古法制粉工艺,探索古法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延长粉干产业链条,开发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双桥粉干作为“浙江老字号”,为了让非遗技艺可听可视,结合传统制作技艺和现代改良手法,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双桥粉干非遗特色教材,帮助更多人从事粉干产业相关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学本领、增技能、富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