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803-035/2024-73592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发文日期: | 2024-12-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郑展飞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高“一老一小”服务质量的建议》(第12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统筹谋划,进一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1.谋划打造幸福康养中心项目。2024年到位区级资金1500万元,在横路、莲花选址建设,目前横路清水村幸福康养中心项目已完成可研批复,计划投入1528万元,总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汇聚幸福食堂、医疗康养、居家养老照护、住宿等功能,建成后可辐射周边村(社)及老人,进一步填补农村居家养老空白。
2.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布局。构建完善”区社会福利中心-区失能照护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敬老院-乡镇示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大院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分层分类养老设施,同时结合衢江区“1+5”集聚点建设工作,配建养老服务用房,提升搬迁工作中的吸引力,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优化特困供养机构,开展特困供养机构撤并工作,优化特困供养机构布局,2024年上半年,撤并莲花镇敬老院,分流集中供养人员37人,分别在南北片区打造一个示范性特困供养机构,使衢江区养老服务力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兜底保障特困老人的同时,满足社会老人的需求。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1.完善农村居家养老设施。围绕提升公共服务,选择在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口集中、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段,投资7000万元建设35个“幸福大院”,以为老服务为重点,打造集惠民服务、居家养老、卫生健康、儿童关爱和个性化服务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引入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日常服务工作,提升专业化水平。目前已建成廿里塘底、杜泽白水等幸福大院25个,辐射3.9万名老年人口,日均总访客量达2000余人,三期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
2.有序推进“助老三件事”。2024年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以及家宴厨房等场地,新增35家幸福食堂、助餐点,目前已完成25家建设,其中23家投入运营。同时,引入专业餐饮机构探索“公益+市场化”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不仅让食堂运营有动力,也为餐饮企业打开新的营业思路。全区现有幸福食堂87家,助餐配送餐村社覆盖率83.05%,日均服务4200余人次,全区老年人就餐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有需求的老年人助餐配送餐全覆盖。2023年通过统一招标确定第三方机构为有需求老年人提供助洁服务,每次服务不少于1小时,按30元/小时计费,服务以上门扫码打卡下工扫码结束的形式落实监督,已开展上门服务16245人次。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组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目前,我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4.33人,2024年度新增持证护理员184人。建立健全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将老年人探访关爱列入村社网格员职责,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月探访率达到100%。指导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三)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儿童教育保障和福利水平
1.健全未成年保护机制。2024年印发《衢江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和提升全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和能力,使全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明显提升,监护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防护水平显著加强,以儿童需求为向导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氛围更加浓厚,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生存权、参与权、发展权等权益保障更加充分有效。
2.丰富城乡儿童课后文体服务。开展“童伴计划”,针对城市离异家庭、困境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常态化开展城乡结对交流、心理健康培训、社交能力提升、美育教育等。挖掘乡村故居、祠堂等历史遗存以及农耕、非遗文化等有形无形资源,推动每名城乡儿童至少接受一次传统农耕和艺术文化知识教育、劳动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目前已开展6次“童伴计划”,同时在“六一”期间联合区妇联、区法院、乡镇、社区组织开放日主题活动、手工DIY活动等,丰富儿童文体生活。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明确政策导向及宣传。办好幸福食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等,关键要靠政府引导。建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山区海岛县幸福食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等养老服务场所建设、运营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加大宣传,引导爱心企业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等方面给与慈善捐助,引导老年人及其家庭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努力打造“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养老格局。
(二)抓好经营提高创收能力。一方面,提升配送水平后,食堂就餐人员就会相应增多。如太真乡王家山村食堂,现阶段平均每餐只有14人就餐,如果提供配送服务,周边所有村庄超100位老人将会购买配餐服务。另一方面,位于集镇的乡镇食堂、城市社区食堂和条件相对较好(位置优越、人口集聚)的村级食堂,可充分发挥饭菜安全、卫生、便宜的优势,抓好对外经营的文章,提高食堂收入(全旺楼山后,结合景区参观,承担外来游客就餐需求,每餐收8-10元)。
(三)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探索“幸福食堂+共富工坊”模式,与小手工企业合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搭建“共富工坊”,引入操作简易的来料加工项目,按照“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在解决低龄老年人“闲不住”需求的基础上,拓宽其增收渠道,并覆盖在食堂就餐费用,有效吸引老人前来食堂就餐,实现老有所为与食堂运营双向互利双赢。如廿里镇里珠村,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对接,在幸福食堂周边场所开办纺织品加工点,日常有10多位老人做工,每日可获50-90元加工费,老年人获得切实收益的同时,幸福食堂就餐人数也由30人增至40人。
(四)大力推进衢江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对标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待,围绕构建“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五大可持续发展的友好施政体系,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融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建设中。通过完善儿童友好政策体系、打造儿童友好特色空间、提升儿童友好公共服务水平等5个方面,24个工作任务,就儿童培养、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好衢江做法,贡献衢江力量。
联系人:周小明 联系电话:3838773
衢州市衢江区民政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