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330803-026/2024-70457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商务局) 发文日期: 2024-12-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衢州市衢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号议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4-12-09 16:17 来源:区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胡小建代表:

你在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和区政府办公室交办的《关于建设“衢江家门口的共富车间”,实现衢北片区共富发展的建议》第9号议案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衢江区现有5个乡镇工业平台,分别是廿里、上方、大洲工业功能区,以及峡川、后溪独立工矿区。作为原衢江经济开发区的补充,乡镇工业平台不仅为衢江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对下山脱贫就业、新型城镇化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的园区平台小、配套差,产业低端、集聚程度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亩均效益低下,安全、环保等方面也面临挑战。你们的这一建议对改进政府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现将做大做强峡川工业功能区,打造衢江区全新工业平台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峡川工矿区的现状

(一)入园企业情况。入园企业主要以建材为主,目前现在产企业9家,关停企业7家,其中,在产企业中建材行业5家,另机械制造业1家,化工贸易(带储存)1家,再生资源利用1家,肥料生产1家;规上企业3家,分别为浙江宏成建材有限公司、衢州众旺建材有限公司,衢州顺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从2001年至今,基础设施总投入1200余万元,主要为政府投资及部分企业捐资。2020年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建有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一处,2021年完成工矿区主干道路白改黑,城市管网延伸自来水工程已完工,二纵二横道路框架已基本形成。有 10 千伏外黄8080线高压供电,10千伏莲花8087线高压供电两条供电线路。因涉及生产废水企业较少,尚未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企业锅炉燃料为成型生物质,尚未开通管道天然气。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矿区实际开发使用面积约300亩,其中,国有出让土地171亩(其中闲置约7.5亩),租赁面积约114亩,办理农转用但未出让面积约15.86亩。

工矿区内企业用地性质主要有3类:一是大部分用地为工业用地,少量办理农转用但未出让。由于关停企业中少数企业工业用地面积小,盘活利用价值小、项目难落地等,目前也闲置中或者作为仓库出租,如晶纳钙业、文林钢结构厂等,且个别原企业已私下转让他人,如衢江区小樊钢套机械厂。另宏泰部分用地、平成及明兴毛竹厂存在办理农转用但未出让情况。二是少量用地为镇出让土地。比如原衢江区钟楼大蒜素钙厂、银丰农产品加工厂,该地类由峡川镇工业园区管委会进行的土地出让,未办理工业用地出让手续,目前按照低小散整治要求不能进行生产加工,工业项目也无法落地,土地所有人土地没有收益。三是村集体土地(同个人或村集体长期租赁)。在产企业中,比如宏成建材、众旺建材、力士达及农得惠等多家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长期租赁村集体或个人土地的现象,大部分用于材料临时堆放,小部分建设有厂棚。

三、下一步建议

通过“扶持提升一批、腾退收储一批、集聚入园一批”,科学规划建设小微园区,最直接、有效地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我区数字化改造任务,全面推进规上企业数改全覆盖。

一是扶持提升一批。建议暂时保留3家规上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依托产业优势,加大技改创新及资源整合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二是腾退收储一批。对低质低效及已关停企业进行攻坚清退,由政府统一整治收储,重新集约高效利用这些土地,如宏泰、恒裕及迅达3家企业,现有工业用地面积约35亩且基本连片,建议作为一期整治收储目标;另晶纳钙业、文林钢结构及小樊钢厂3家企业,现有工业用地面积约7.5亩,建议待新增周边规划范围后,作为下一步连片整治收储目标。

三是集聚入园一批。衢州力士达化工有限公司,下设衢州立达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力士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值共计约15000万元,税收共计450余万元,因产业类型、设备工艺等原因,企业难以腾退;衢州农得惠肥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科技服务和项目产业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浙江省测土配方肥定点加工企业、全国配方肥推广试点企业,属于重点民生保障类农业企业,2023年完成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

四是规上工业企业数改全覆盖。为有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数字赋能生产制造,充分挖掘数据价值,2024年上半年完成了农德惠肥业的数改1.0工作,预计今年将完成所有规上企业的数改工作。

感谢你对衢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建言献策,促进衢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联系人:陈思         联系电话:0570—3838573

衢州市衢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