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疾控局8月6日公布的2024年7月浙江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7月浙江省共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20例。截至目前,我国多地发现报告有境外旅游感染登革热的输入病例,有些输入病例甚至引起了本地传播,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一、登革热是什么,通过什么传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二、登革热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吗?
登革热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一旦感染后也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及支持治疗。少数病例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三、感染登革热后多久会发病,症状有哪些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多数在5-9天。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症状:
1.高热:突发高热,体温常常能达到39℃ ,甚至40℃;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及骨关节痛;
3.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4.皮疹:四肢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四、登革热疫情在哪些地区流行?如要前往这些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如何自我保护?
登革热疫情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美洲、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等地流行。
外出旅游应做好以下四点进行自我保护:
1.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登革热疫情流行状况,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2.旅行前做好防护准备,应准备宽松、浅色长袖衣裤,以及含有避蚊胺、避蚊酯成分的驱蚊剂。
3.旅行中要清积水、防蚊叮。使用驱蚊剂、蚊帐、纱窗等防蚊装备;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处停留;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避免蚊虫孳生;如果在野外草地、牧区、丛林活动时,最好穿长袖衣裤,喷洒或涂抹驱蚊液,做好各种防范蚊虫叮咬的措施。
4.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上述可疑症状时,需要警惕是否有登革热的感染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症状表现。
五、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登革热?
对于无登革热疫情的地区,平常主要以防蚊、灭蚊以及定期蚊媒密度监测的方法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
防蚊的有效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纱窗、驱蚊液等,并尽量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外出,这是蚊子最活跃的时间段。
灭蚊主要包括幼蚊密度控制和成蚊密度控制,其中幼蚊密度控制手段包括孳生地清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药物治理(在不易清理的蚊虫孳生地中投入化学药物进行杀灭)、生物防制。成蚊密度控制手段包括环境治理(通过各种方法改善卫生环境)、药物治理。
蚊媒密度监测是指运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幼蚊监测。
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是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阳性容器数。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属于相对安全范围;介于5到10之间,提示该地区存在低度风险;介于10到20之间,提示该地区存在中度风险;如果该指数高于20,提示该地区属高风险地区,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