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衢江区司法局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06 14:32 信息来源:办公室(政工) 浏览次数:

2024年,衢江区司法局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领导班子与队伍建设,以党的领导统领司法行政工作提效能、优服务、保安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合法性审查工作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智慧网格·联动治理”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典型案例;成功招引全国优秀律所、浙江省服务业重点企业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在我区设立分所;制定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合规指引》纳入省级重点产业合规指引目录;纳入省市级以上工作试点有5个。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一)以“改革破题”之势,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印发《2024年衢江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从优化涉企法律服务供给、加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等5方面提出23项重点任务。围绕本地重点产业开展合规建设,为企业提供预警、咨询、辅导、化解的全链条合规服务,从预防和疏导端降低产业发展外部风险和企业生产经营内部风险。印发《衢江区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事项备案工作细则(试行)》,细化合法性审查事项备案标准,完善“乡镇初审、中心协审、部门联审”的联动审查机制,切实破解乡镇行政执法事项赋权后基层法制审查“力量不足、审查不专”的难题。2024年,共聘用26名乡镇法审员,线上审查乡镇各类事项422件,经审查的事项均未发生行政复议被撤回或行政败诉。

(二)以“法治为民”之行,探索法治建设新实践。以22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293个村(社)公共法律服务点为基点,构建司法所、村(社)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多元力量参与的法律服务模式,形成全业务、全时空、全链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择优选取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293个村(社)的法律顾问,引导法律顾问以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处理等多种方式参与基层依法治理工作。2024年,法律顾问参与审查合同120余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630余次,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提供咨询和下载服务6500余次。共组织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测试18批3129人次;培养“法治带头人”295人,“法律明白人”1498人,实现全区293村(社)全覆盖。

(三)以“平安稳定”之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制定《衢江区行政复议“简案速审”工作方案》,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提高行政争议化解的及时性、实效性,巩固和扩大行政复议“法医生”品牌建设成果。2024年,共审结64件行政复议案件,其中受理前调解26件、终止16件,调撤率46.66%,在重大项目征迁、疑难信访处置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进一步打响了“6070”调解品牌。发挥调处团在推进信访法治化改革中访调联动的“主力军”作用,运用好衢江诉调“三式”工作法,在“访调衔接”中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诉前纠纷疏导端用力。2024年,全区共调解矛盾纠纷案件3354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81件,调解成功率达99.34%。

二、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履行好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勇担当、强创新、优服务,及时召开依法治区工作会议,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为衢江“五城”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如改革意识不够强,特别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不足、方法不多;团队协作意识不够强,部分工作各自为战、还没有形成合力,部分工作职责不清、容易形成推诿的现象,班子成员对科室、司法所教育谈话交流不够深入;队伍建设不够强,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仍需大力提升。

四、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思路

(一)开展“依法行政规范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基层依法行政意识

聚焦行政复议案件高效化解、合法性审查纵深提质等方面继续突破提升。特别是当前行政争议化解工作面临一些困境,要在调解端发力,“调为上、调为要”来实质化解。

(二)开展“助企服务提升年”行动,进一步增强法治营商环境温度

主动感知企业在寻求政府法律服务过程中“不愿讲、有负担、怕麻烦”等顾虑,我们在需求侧主动靠前,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三)开展“基层治理提效年”行动,进一步激活基层前哨作用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复杂多样、日趋多元,特别是矛盾纠纷存在反复反弹、隐蔽性强、容易演变升级等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民调解回访机制。

(四)开展“惠民品牌深化年”行动,进一步拓展法治服务渗透力

聚焦民生福祉,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上注重群众“知晓率”的问题,用好、用活法治服务载体,在“法助共富”上提升服务感受度。

(五)开展“队伍提质强能年”行动,进一步干部履职担当能力

提振干部敢担事、能干事、善作为的精气神,进一步打造重实干、能协调、善创造的复合型成长型干部队伍。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