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时间:2025-03-07 12:01 来源:衢江区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也称绍兴戏。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即春秋越国所在地而得名),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是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后来发展到北京、天津等大部分北方地区。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后,越剧演出在衢江区农村一度盛行,多半的乡镇都成立起越剧团。受电影《红楼梦》和小百花的《五女拜寿》的影响,掀起了一阵看越剧戏唱越剧曲的热潮。新世纪来,随着影视及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对越剧等传统戏曲的热情有所消退,但在中老年中仍有大部分群众喜爱着越剧这一浙江自己的戏曲。

2019年登记在册的民营越剧团体有太真乡竹埂底的群英越剧团、上方镇上龙村的慧英越剧团、周家乡的衢江青年越剧团和杜泽镇的信安越剧团共4家。其中群英越剧团和慧英越剧团演员和设施各方面比较齐备,他们常年活跃在衢江区以及杭州市的建德富阳萧山等地农村文化舞台上,近几年剧团的年演出量都在400场以上。

2018年7月31日,在历时一个月的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折子戏精品展演中,衢江区青年越剧团参演的越剧《闯宫》荣获铜奖。

ecf9d7a762c89097e5a47ddb591c159.jpg


dc20ecc303502b0e35785e64aa903d6.jpg


d527c513d492b5fb8e4161068ecb3b6.jpg


c080ae108900a50ab986a57a36d4014.jpg


a283a89bbf56626acdd77d552150fcf.jpg


71722e8fa6e85ee0bc7f5b7650b831b.jpg


9967cf920451c9125e517b17f82bc8e.jpg


541e33ed55033e3e40eb7310a5ff72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