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
道情

道情

道情源于唐,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道情流入金衢盘地,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荣、兴盛。清代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衢州也非常盛行道情这一表演形式,是除了戏曲之外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衢江道情源于金华道情,又称"唱新闻"、"渔鼓"、"说古文"、"劝世文",是浙江省的传统曲艺之一。
查看详情
廿里剪纸

廿里剪纸

剪纸艺术渊远流长.人们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各种五彩斑斓的艺术作品,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其艺术思想。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都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剪纸现在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查看详情
糖画

糖画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鹤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糖画制作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
查看详情
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

衢州木偶戏是以西安高腔为主要唱腔、衢州方言为主要语言的重要木偶戏流派,主要流传于衢州、金华一带,是研究地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衢州木偶戏盛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发源地为举村乡洋坑村。自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衢州木偶戏在当地知名度一直很高,也很活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被作为“四旧”遭到批判,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衢州木偶戏重新恢复演出。
查看详情
叶画

叶画

叶画的历史已有千年,据传,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始战胜各种邪恶诱惑,终成佛陀。因为菩提叶和佛祖的上述关系,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信众为了纪念佛祖,就把佛经和佛像写绘在菩提叶上,从此就有了菩提叶画。我国台湾和江苏等许多博物馆及浙江杭州市灵隐寺等地至今还藏有明和清代的叶画珍品。
查看详情
越剧

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也称绍兴戏。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即春秋越国所在地而得名),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是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查看详情
谷雨祭牛

谷雨祭牛

“谷雨祭牛”是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境内民众广泛参与的以节气文化和地方信俗文化为内核的民俗活动。它以谷雨日为时间节点,以祭祀仪式和民俗体验(盛世牛王、插秧比赛、喝谷雨茶、走谷雨、采茶舞)、非遗传承(板龙出巡)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体系,表达着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理想,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查看详情
衢江莹白瓷

衢江莹白瓷

衢州是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衢州制瓷历史由来已久,当地著名的婺州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衢州莹白瓷具有“薄如锦,洁如玉,滑如脂,明如莹”的工艺特征,其瓷质细腻、釉面柔和、透亮皎洁,似象牙又似羊脂白玉。衢州莹白瓷因加工工艺配方讲究,雕刻细致,造型精美,窑温严格,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衢州莹白瓷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瓷土、石英和长石,瓷土需要筛除细微杂质以保持透亮。
查看详情
衢香

衢香

“衢香”始于光绪年间周盛贤,其为莲花镇乡绅,笃信佛教,乐善好施。经常在大乘寺、莲华寺等寺院护持三宝,对香道深感兴趣。后经师父传授制香技艺,经过不断努力、发展,最终以制香、售香而广为人知。“衢香”制作技艺具有一套独特的流程和要领,需要进过选香材、炮制、细磨、和香、挤香、理香、晒香、窖藏等多道工序制成。
查看详情
全旺板龙

全旺板龙

全旺板龙出自衢江区全旺镇全旺村,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