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木偶戏是以西安高腔为主要唱腔、衢州方言为主要语言的重要木偶戏流派,主要流传于衢州、金华一带,是研究地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衢州木偶戏盛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发源地为举村乡洋坑村。自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衢州木偶戏在当地知名度一直很高,也很活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被作为“四旧”遭到批判,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衢州木偶戏重新恢复演出。
木偶由木头雕刻而成,木偶戏又称线偶、线戏、悬丝木偶、傀儡戏等。衢州木偶戏以提线木偶为主,唱腔以婺剧为主。制作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以拉动丝线来操纵木偶的动作,从而得到想要的表演。
传统木偶戏舞台,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表演时木偶穿上戏服衣帽,如一个个真正的演员,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深受民众喜爱。一台演出一般需演职人员5至6人,前台操纵1至2人,后台伴奏3至4人,伴奏乐器主要有先锋、二胡、锣、鼓、钹和笛子组成。衢州地区木偶戏现只在我区举村乡洋坑有传承和演出,目前主要有《三国》、《水浒》等剧目。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操纵者是幕后的演员,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而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所操纵的道具角色。木偶一般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提线一般为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